城市建築與生活美學的導聆者 | 胡琮淨老師

胡琮淨,比利時魯汶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碩士、東海大學建築學士,現任汶墨工作室負責人、資深都市設計師,兼任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與新北市環境景觀總顧問委員。

從事都市設計與建築規劃超過三十年,教學經驗亦逾二十七年,曾參與台中草悟道景觀計畫、台北「設計之都」二代公園、新北市「鶯歌永續城市」等重要專案。

專業橫跨都市設計、景觀與建築美學,擅長將專業理論轉化為具人文視角的空間語言。除實務設計外,也長期投入建築與藝術美學推廣,舉辦超過五百場講座,並持續在《雅痞書店》、《新月沙龍》等地分享藝術與建築的對話。

曾出版著作《畫中有話-花邊教主帶你看名畫背後的故事》,並推出多部藝術賞析有聲書與影音課程,如《安藤忠雄的極簡建築之歌》、《帝都北京vs.花都巴黎》等。經營「魯汶藝術花邊教主 ART Gossip」粉絲專頁與部落格,以深入淺出的文字與觀點,帶領讀者從藝術的故事裡理解生活的美與城市的靈魂。

行程特色

荷蘭・鹿特丹 | 博伊曼斯・范・伯寧恩美術館

由Ad van der Steur設計,融合荷蘭現代派對工藝與材料的細緻處理,紅磚外觀沉穩,空間動線清晰,兼顧展覽與典藏功能。美術館選址位於博物館園區內,屬戰後都市規劃中特意保留的歷史綠地區段,反映鹿特丹在現代化進程中對文化場域的尊重與延續。2019年啟動整修計畫後新增的「博物館典藏塔」(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由荷蘭知名建築師事務所MVRDV設計,全玻璃立面、倒碗形體量打破傳統美術館典藏封閉的想像,將館藏變成可被觀看的城市景觀。

荷蘭・馬斯垂克 | 伯尼芳坦博物館

是以象徵性與幾何秩序見長的義大利建築師阿爾多・羅西(Aldo Rossi) 的代表作之一。博物館坐落於馬斯河畔,整體建築呈長條形量體,以簡潔的磚紅立面搭配銀灰色金屬圓頂,後者宛如火箭或燈塔,象徵「通往知識的旅程」。羅西在設計中融入古典對稱與現代極簡,讓博物館成為一座思考藝術與時間的建築雕塑。

室內設計延續外部幾何秩序,空間以清晰軸線與自然光為主導。中央大階梯貫穿建築,將觀者引導至上層展廳,既具儀式感又柔和人性。展覽分為兩大主題:中世紀與文藝復興藝術,收藏佛蘭德與荷蘭畫派的繪畫、宗教雕塑與木雕祭壇;以及聚焦當代藝術,包括極簡主義、概念藝術等流派的作品。整體動線流暢、光線均衡,使人能在靜謐的氛圍中細細感受藝術與建築之間的對話。

荷蘭・烏特勒支 | 里特費爾德·施羅德住宅

里特費爾德.施羅德住宅由荷蘭「De Stijl(風格派)」運動知名建築師里特費爾德與屋主施羅德夫人於 1924 年共同設計,是風格派的經典代表作與唯一實現於建築中的範例。外觀以白、灰、黑為基底,輔以紅、黃、藍三原色點綴,強調幾何與平面構成之間的動態關係。建築最大的特色在於其靈活可變的空間設計:二樓使用可移動的滑動牆板,可依需求打開或分隔,讓住宅在開放與私密之間自由轉換。這種突破傳統住宅格局的理念,展現了「空間即流動」的現代主義精神。里特費爾德為住宅設計了整體家具與內裝,使建築與生活融為一體。屋主施羅德夫人於此居住超過六十年,直到 1985 年去世。該建築於 2000 年被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遺產。

荷蘭・阿姆斯特丹 | 國家博物館 RIJKS

由建築師皮埃爾.庫柏斯所設計,於1876年至1885年間建造,整體融合了哥德復興與文藝復興風格,是荷蘭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建築之一。2003年起班牙建築事務所Cruzy Ortiz負責全面翻修,耗時十年,保留歷史風貌的同時也導入現代空間設計,使館舍煥然一新。 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的館藏豐富,涵蓋了荷蘭黃金時代的藝術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林布蘭特的《夜巡》、維梅爾的《倒牛奶的女僕》等。館內還展出中世紀雕塑、亞洲藝術、裝飾藝術與歷史文物,展陳設計極具現代感,並保有歷史建築的莊嚴氛圍,是結合藝術、建築與文化的地標性博物館。

荷蘭・阿姆斯特丹 | 梵谷博物館

梵谷博物館於1973年開放,是世界上收藏梵谷作品最多的博物館。博物館主體由出生烏特勒支,擅長簡潔線條和現代主義風格的荷蘭建築師赫里特.里特費爾德所設計,建築外觀以紅磚和玻璃為主,強調了光線和空間的運用,為梵谷的作品提供了理想的展示環境。1999年日本建築師黑川紀章設計了新的側翼,為博物館增添了現代化的展覽空間,新舊建築相互輝映展現了不同時代的建築美學。 館內收藏超過200幅梵谷的油畫、400-500幅素描和書信,其中《向日葵》、《在亞爾的臥室》和《吃馬鈴薯的人》等名作更是吸引了無數藝術愛好者前來朝聖。除了梵谷的作品外,博物館也展出了莫內和高更等同時代藝術家的創作,讓參觀者能更全面地理解梵谷所處時代的藝術背景。

比利時・安特衛普 | 港區MAS公共空間、港務局大樓 

安特衛普港區的轉型見證了從工業港轉向城市生活區的再生過程,也是都市更新的代表案例。隨著貨運功能北移,昔日碼頭倉庫與水岸地帶自 1990 年代起逐步改建,透過開放式規劃,形成結合住宅、文化設施與公共空間的新港區,讓港口不再是城市的邊緣,而成為居民生活的一部份。

港區地標建築之一的MAS河畔博物館由 Neutelings Riedijk Architects 設計,以紅砂岩與波浪形玻璃堆疊構築,造型如貨櫃般層層堆高,象徵港口的繁忙節奏。其螺旋步行道與頂樓觀景台將城市與斯凱爾特河的景觀巧妙融入建築。港務局大樓則由被稱為「曲線女王」的普立茲克獎得主札哈・哈蒂設計,在廢棄的老消防局上加建鑽石般切面的玻璃量體,如船艦漂浮於港上,象徵安特衛普的航運傳統與未來視野。

比利時・根特、魯汶 | 貝居安會院 

貝居安會院起源於13世紀的荷比一帶,當時因十字軍東征與戰亂許多婦女喪夫或未婚,她們選擇以半修道的方式共同生活,成立不受修道院嚴格戒律約束卻保有信仰與自給能力的女子社群。貝居安不發終生誓,可擁有財產並自由離開,日常多從事護理、紡織與教育等工作,象徵女性在中世紀社會中追求獨立與信仰實踐的空間。

在現今比利時境內,魯汶與布魯日的貝居安會院最具代表性。魯汶的大貝居安會院是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築群,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整體以磚砌小屋與石板小徑構成,展現寧靜與秩序的中世紀氛圍。布魯日的貝居安會院則建於1245年由佛蘭德斯的瑪格麗特創立,以約三十棟粉白房屋圍繞中央庭園,入口跨越貝居安橋象徵其悠久的歷史。

比利時・根特 | 根特市立圖書館 

根特市立圖書館「De Krook」由西班牙於2017年獲得普立茲克獎的建築師事務所RCR Arquitectes與比利時建築師事務所Coussée & Goris共同設計,於2017年正式開放。圖書館建築採用裸露的鋼構與玻璃構件,以水平堆疊的平台量體創造開放與通透的空間語彙,賦予其強烈的工業風格與現代主義精神。。

圖書館的設計理念旨在打造一個多功能、開放且充滿活力的公共空間。除了圖書閱讀的功能外,這座建築還包含了文化中心、咖啡館和屋頂露台等設施,成為根特市民交流和活動的重要場所。

比利時・布魯塞爾 | 維克多・奧塔的新藝術風格 

比利時建築師 維克多・奧塔是歐洲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的開創者之一,擅長常將結構、裝飾與生活空間融為一體。他諳熟鐵、玻璃與木材的運用,藉由自然曲線與光線流動創造出具有生命感的建築空間,展現工藝美學精神。

在布魯塞爾,奧塔最具代表性的兩座建築為奧塔博物館與索爾維公館。前者原為奧塔的自宅與工作室,內部保留原始的家具、彩繪玻璃與鐵件裝飾,完整呈現新藝術風格的空間流動與細節之美。後者為工業家阿爾芒・索爾維委託興建,被譽為奧塔最華麗的住宅設計,從結構到燈飾、地毯皆出自他手。兩棟建築均於 2000 年被列入 UNESCO 世界文化遺產,象徵奧塔在建築史上的不朽地位。

比利時・列日 | 列日火車站 

列日火車站是比利時最具現代感與象徵性的建築之一,由西班牙建築師聖地亞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設計,於 2009 年完工。整座車站以鋼鐵與玻璃構築出壯麗的拱形結構,屋頂高達 35 公尺、跨度約 200 公尺,線條流暢如展翅的白色巨鳥,象徵自由與速度。

卡拉特拉瓦以一體化的建築語言消弭「牆」的概念,讓光線自然傾瀉而下,使整個空間充滿透明感與律動感。白色鋼骨在陽光下閃耀,夜晚則在燈光映照下呈現出近乎夢幻的流線曲面。這座火車站不僅是交通樞紐,更是城市再生的地標,它將列日重新連結到歐洲高鐵網絡,同時以建築語彙重新定義「旅行」的詩意與未來感。